17679055073(梅老师)
老师微信
当前位置: 首页 艺考资讯 速来学习|中国美术学院专业基础教学部开展教学检查

速来学习|中国美术学院专业基础教学部开展教学检查

2024-3-5

中国美术学院秉持“冬查夏展,春研秋赛”传统,于2024年1月开展2023-2024学年冬季期末教学检查。此次教学检查以学院自查、分学科教学研讨会、全校教学检查三阶段进行,历时16天。各院系精心准备,遵循本研贯通培养要求,聚焦课程体系完善与教学质量提升,从专业教育教学特性及需求出发,践行学分制改革,深化“以乡土为学院”的宗旨,推进落实国美作业实施方案,全面呈现优质教学成果。本期带你走进专业基础教学部教学检查现场。

 

 2023-2024学年 

 期末教学检查     

 

 

造型分部冬查

 

 

素描课程简述
课程类型:学科基础专业必修课
授课课时:13x16学时
授课教师:韦瑜 管厚任 林绿蔚 李泽南 晋松 王瑾 张铁拓 吴方 周勇 施峥 李航 吕鹏 牛申思 游东醌 王洁 张武运 佟飚
本课程深入贯彻“增强文化自觉、坚定文化自信”的指导思想,以我校“四通型”人才为培养目标,基于“两段制”育人模式要求和学科发展的现状而设立。在我校“中西并重、两端深入”的学术思想和“大基础”的教学理念下,开创性地形成以东西方经典造型资源在素描课程中的转化为特色。在“大素描“的框架中,教学内容和方法日趋多元开放,教学体系日趋完善,并以较高的学术价值引领着中国高等艺术院校的素描教学。 
本课程作为造型专业通识基础核心课程,其以写生为基本方法,从中西艺术史的视野和中西经典的研习出发,通过素描造型技艺与方法的研习,塑造感知世界和表达事物的能力。并基于现实生活(人、物、域、境)的观察与感悟,以富于创造性的素描语言与周遭生活建立联系,形成良好的造型意识和造型表达能力,培养敏锐的洞察力和丰富的想象力。并基于中西文明的互鉴,以经典的传习与转化达成“文化根性”的培养,深入理解中西传统美学精神,对中西传统经典造型形成比较研究的意识。达成能力、知识、价值观三位一体的“四通”型人才培养目标。

 

本教学检查以三个内容板块呈现:

1、 中西经典研习

从中西传统经典的研习出发,以西方古典雕塑和中国传统造像的写生为通道,通过素描造型的技艺与方法的传习,塑造感知世界和表达事物的能力。

2、现实生活表达

以现实生活的人、物、域、境为写生对象,以富于感受力的素描语言与周遭生活建立联系,形成良好的造型意识和艺术表达能力,培养敏锐的洞察力和丰富的想象力。

3、国美作业

“自画像“:以”自我”互为主客体,感知自我,认知自我,呈现自我。回溯“自画像”的艺术传统,进行感知与表达的绘画实践。

 

 

设计分部冬查

 

 

专业基础教学部设计分部的教学至今有二十余年的历程,设计基础教学在一代代教师和学生的实践中传承下来,并随着学科的发展不断努力创新。2023年10月,设计分部紧密围绕中国美术学院设计学科教学体系新发展需要,以重建设计人文的建设发展、打通设计学科专业壁垒为目标,搬进良渚新校园与设计学各二级学院一同开展教学工作。在秉承设计专业共通基础课程的“大通识、大基础”共识下,设计分部融会贯通、锐意进取地改革设计基础教学,不断迸发新的火花,开始了“设计再出发”的航程。

在全面进入数字社会的新时代,技术的更迭致使设计生态发生日新月异的变化,基础设计学体系需要重新思考设计本体、设计世界的本元问题。如何在适应新时代发展背景下建构新的基础设计学体系,从根本问题、性质问题以及基础问题上梳理基本概念、范畴和命题的设定和构建,重建未来设计学的基本原理和总体设计,是中国美术学院基础设计教育的一次新的改革与探索。设计分部在本学年的《造型基础——身体》《形式基础一——格物》《形式基础二——构成》三门学科基础课程参加了本次冬季期末教学检查。

造型基础——身体

课程介绍

造型基础(身体)课程是在设计学科下,以现象学、具身认知科学等为理论基础,通过身体性实践的方法去获取知识,在上手表达(画草图、做模型)的“行动”中去理解和呈现人工物、情境与主体之间的真实关系,启发学生在更广阔、深远的哲学和社会科学的语境下,思考设计与身体的关系,从而开启一条基础设计认知的路径。学生需要不断发掘日常生活中体验的深度与广度,打开身心,在感悟日常、发现世界中发问和反思,逐步形成设计思辨能力、建立设计师身份、产生问题意识,实践以人为本的思想。

教学内容

I、理论基础:结合身体与行为设计的关系展开理论主题研究。从设计学出发,思考身体建立联结日常生活与物质世界,设计物如何影响人、情绪和行为的关系。

II、实践基础:以“行为设计”理论为依据,从“具身认知”出发,通过对人的行为与感知、形态与语义、个体与群体、虚拟与现实等关系的观察和分析,启发身体与设计的关系,并尝试对世界的感知和认知开展多种可能性实验探索。

III、技术基础:结合具身认知、造物与身体行为的关系等实践课程主要教学知识点,拓展数字技术的研究,学习并了解人工智能工具中的身体意向、身体图式及社会身份等关系的数字化表达。

形式基础一——格物

课程介绍

格物课程由四个单元组成:择物单元,建立所选物形态和设计目的之间的关系,强调择物的合理性和思考的全局性;绘物单元旨在清晰表达所选物的结构关系,特别是要突出学生的艺术创造力和想象力;测物单元通过身体和所选物之间的尺度关系,将“人是万物的尺度”概念刻在“未来设计师”的心里,关注测物的体验性和鲜活性;创物单元则是在前期归纳基础上的创作演绎过程,注重的是思辨的精神和创新的意识。设计学科基础课程以格物作为致知的理解方式,穷究事物之理以达心中之知,正是旨在重建设计人文的底层逻辑。

教学内容

I、理论基础:思考作为第二自然的人造世界和人们生活的关系;掌握研究人造物本质的方法以达“物我合一”;理解人造物设计的以人为本原则;在分析日常的基础上探索重新设计日常的可能性。

II、实践基础:通过深入探索基于所选主题物(人造物)的抽象形、具象形特征,了解自然物到人造物之间的关系;分析、解构及绘制其各部分结构与连接关系;建立其与身体之间的尺度关系;以及重新梳理其结构关系,理解人造物和自然物之间的结构关系,将结构与形态重构再创作,尝试创造新的日常。

III、技术基础:结合格物中的理论基础与实践基础的课程主要知识点,掌握相关所需数字化工具,理解和利用工具中分析、测量物的基本逻辑并表达呈现,在此基础上重构物的结构关系,创作完成数字化格物的作品。

形式基础二——构成

课程介绍

形式基础二(构成)课程是通过深入探索自然物的形态、质料、色彩三大要素,解构复杂自然物的构成要素,以五感设计为感知中介思辨生命本源的逻辑,通过观物取象(形)、以触探质(质)、以色表意(色)、转译重构(用),实现繁到简、具象到抽象、表象到表意、解构到重构、物性到隐喻、感知到认知的转变,实现人类感官的创造性唤醒。保持对自然的好奇心,向自然学习。

教学内容

I、理论基础:面对智媒体时代与生态危机,探究设计、自然、感知的关系;找寻自然界中的变与不变;感知当下之自然;预测未来之自然;思辨当今人类建立设计和自然之间关系的路径。

II、实践基础:保持对自然的好奇心,通过对第一自然物的形、色、质的要素解构,以“五感设计”理论为依据,激发无意识忽略的感官体验,以通感为方法,形成对认知“第二自然”的创造性重构与转译能力。

III、技术基础:结合五感设计、形态提取、材料创成、色彩构成等实践课程主要教学知识点,拓展3D建模数字技术的研究,实现人与自然与感知关系的数字化表达。

 

图像与媒体分部冬查

图像与媒体分部第一学期学科基础课程分别为素描、形式语言与色彩。课程深入贯彻“固本培元、守正创新”的指导思想,基于学校“两段制”人才培养模式的要求,以“图像叙事”为脉络,提升学生的造型能力、艺术素养和创造性思维,形成具有“时基”特性的造型基础方法论,建构“大底盘、厚基础”。
在遵循教学大纲的基础上,以课题化、研究化、协作化的授课方式引导学生基于个人化视角寻求造型表达的可能性。形成独立课程与链状结构并行、写生与创构并举、传统媒介与时基媒介并存的教学模式。基于“人”的完善,充分融通对造型基础、叙事图绘和媒介转化等能力的培养,建构“艺理兼通”的育人体系。
素描
课程类型:学科基础专业必修课
授课课时:8周x16学时
授课教师:邬春妮、谭小妮、于默、陈琦、古榕、王晓明、施乐群、曹澍、陈瑜婷、方赞茹、张文
素描课程基于人物造型、人物与空间关系、人物与空间叙事等的研究与表达,通过写生、经典素描研习与主题速写等提升造型能力,建构时空意识和媒介意识,使之成为视觉艺术创造所必须的知识系统、技能储备与思维路径,成为贯穿学科基础学习的核心知识与方法。

形式语言

课程类型:学科基础专业必修课

授课课时:2周x16学时

授课教师:王建伟、谭小妮、古榕、陈琦、陈瑜婷、施乐群、曹澍、方赞茹

形式语言课程以形态要素及其构造的基本原理为切入点,对形态构造、视觉语言转化和媒介拓展等进行实践。从视觉语言的视角认知、剖析现实对象,提升造型能力,培养想象力,探索视觉表达的可能性。

色彩课程

课程类型:学科基础专业必修课

授课课时:3周x16学时

授课教师:王建伟、谭小妮、古榕、陈琦、张文、方赞茹、乔宇

色彩课程以色彩造型能力的建构、提升为主要目的,通过色彩分析、色彩配置、色彩写生等教学环节,系统掌握色彩对比与协调、用色彩表达现实生活的法则,培养发现色彩、建构色彩和表现色彩的基本方法论。

国美作业——“自画像”

授课教师:谭小妮、王晓明、邬春妮、于默、陈琦、古榕、施乐群、王建伟、曹澍、陈瑜婷、方赞茹、张文、乔宇

以“自我”作为主体与客体,回溯艺术史中“自画像”的传统,以写生、形态与色彩语言构造等方式,进行“图绘-叙事”探索实践,建构独特的视觉语言与图像表达。

  • 人物的形体研究:基于静态与动态人物形体的分析、写生,提升造型能力,掌握表达人物形体比例、动态等的规律和方法。
  • 人物与空间的尺度、关系研究:以人物、经典雕塑(帕伽马浮雕)写生为路径,理解人物与空间的关系,并在视觉语言、视角与构图的表达形成叙事。
  • 素描的主题表达与媒介拓展练习:基于现实生活的感受,提炼特定的主题,以传统媒介、数字媒介相结合的方式进行素描实践,强化视觉语言的输出与指向,形成图绘叙事。
  • 中西经典案例的形态解析:形成中西艺术传统比较研究的视野,对独特的造型资源进行传承和转化。
  • 形态要素的构造:运用点线面等基本形态要素,建构空间和时间的叙事,提升感知纯视觉形态的敏锐性。
  • 视觉语言的转化:基于周遭生活的真实体验,对现实世界进行视觉语言的归纳、提炼和重构实践。
  • 媒介拓展:基于视觉语言可能性的探索,运用多种媒介建构视觉语言,培养想象力,提升造型素养和视觉品味。
  • 色彩原理:理解现代色彩造型系统的基本法则,理解中西色彩语言的文化与历史内涵。基于色彩造型实践形成完整的色彩知识结构,传承优秀的传统色彩美学,带动人文素养的培育。
  • 色彩写生:以色彩写生为路径,在自然对象的感受与提炼过程中对光色原理、色彩对比、色彩构图法则进行系统把控,将色彩原理有效用于客观对象的表达,形成独特的色彩语言。
  • 色彩配置:基于色彩要素进行构图的实践,对色彩视觉效应的可能性进行探索。
  • 色彩的主题构图:基于生活的体验,提升色彩的概括力和想象力,对特定的主题进行色彩构图、色彩媒介的探索,形成色彩叙事以及多元化的色彩表现。

传统书画工坊冬查

 

 

《传统书画基础》是中国美术学院专业基础教学部面向多个大类本科一年级的专业基础课程,是对中国优秀传统艺术继承传递于本科一年级学生最有效的课程,针对艺术类多专业本科一年级涉及传统书画内容的学科基础专业必修课。
课程首先通过书法——中国艺术的核心,聚焦智永《千字文》文本,让学生体味传统历史、道德、文学蒙养与心手合一书写之间的关连;再通过中国绘画“线性”的承载优势,以专业教师的学科背景为出发点,分为人物、山水、花鸟三个课程内容进行教学,从而明晰东方艺术特有的造型美感和生命力。
通过对历代书论、画论的解读,学生始终能站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高度,进行学习。能在艺术学习与创作中辩证地看待中西艺术,做到“中西文明互鉴”磨砺自己,增强传统文化的自信力。打通课程与工坊的教学,形成课内外互通互动的课程模块。
教学改革创新点
1、将思政与艺术审美相结合,融入基础教学,将育人放在每一堂专业课程中,做到润物细无声,并通过线上课程向社会传播。
2、扩展教学内容,将“国美作业”中的“自画像”、“我之由来”等内容纳入课程教学,以线描群组人物的表现方式展现每一位学生对其的理解,并在课堂作业中结合基础部“自留地艺术项目”,以传统线描艺术表现出来。课程组首次将帕加马雕塑以中国画线描写生的方式纳入教学,更好地体现出我院培养“四通人才”方针中的“古今通”、“中外通”。
传统书画基础
课程类型:学科基础专业必修课
课程课时:每学年6周,96学时
课程团队:陈超历、王異、王开通、卞文学、张淳澈、于默、金琤、徐新红
课程形式: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线上占比20%,线下占比80% 
课程教研成果
2023年省级线上线下混合一流课程
2023年省级教学思政研究项目
2022年省级课程思政示范课程

 

来源:中国美术学院官方微信号